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第四屆華夏文化生活營(一)

農曆八月十九
《辛卯年。丁酉月。甲戌日》
16 - 9-2011 Friday


有種使命感讓我很早就醒來,這裡的坏境真是很古典,也很涼。


寶塔,太早了還沒有開門。

因爲沒有事情干就四處走走,最後一批學員的營服終于來了。要做的事做好了,還很早,手機又沒有綫,打不到電話,就繼續走走看看。

宋老師和武老師也在走走,我就上前去和他們行個禮,恰好大家在餐館前相遇,其實我們已經“認識”對方的了,這時老師很好客就叫我進去和大夥兒一塊吃早餐了,我也是蠻餓的,真是太棒了!金龍就這樣成爲幸運的營員,可以吃到早餐,因爲回到營地才知道很多人是沒有吃早餐的包括工委也一樣,真是很不好意思啊。

一個紅底黑字的漢佈置,就是有感覺。


漢家寶劍!日本武士刀的祖先!很想擁有一把!!


老師的坐墊一定要格外不同的。


一個有文化的人處理自己東西要僅僅有條的,從日常小事開始學習做起。


學員們來報到后就分成組別,各自認識對方。



正式活動前,來個團康,紅紅的太陽。

接下來,生活營的第一堂課開始 - 這是由江志發先生主講。



平揖禮,華人見面禮,同等于現代西式的握手。這禮儀是華夏人見面時用的,雙手像擁抱一樣放在胸前,不必太直,像抱一個人/氣球一樣,但因爲這禮儀起源于華夏男女保守社會,行禮時是不可觸動到對方的。



行平揖禮者雙手掌心面向自己,男左手抱右手,女右手抱左手,雙手拇指和食指平行,拇指不可翹起來。行禮時,眼看著對方,頭,手臂不動,腰稍微鞠躬后再平身即完成。



工委示範入堂禮。



學員們在外面排好隊,一對一對走進來。

入堂禮注意事項:

  1. 行入堂禮是步行手要置放在丹田。
  2. 身體直,頭直,眼睛看前方,目不斜视。
  3. 轉彎是要雙腳在原地轉(拐直角),九十度轉。
  4. 行禮時,眼睛看著對方。
  5. 雙雙對對步行速度要和另一對學員一樣。
  6. 微笑,但不搞笑,整個行入堂氣氛莊嚴。
  7. 禮儀行禮的内在意思:恭敬對方,不爭先恐後,禮讓對方。
入堂禮 - 華夏退出學堂/筵席的禮儀方式。




(一)門外禮讓:
兩位學員面向著對方行平揖禮,表示禮讓和恭請對方先進入,然後手扶著大袖做請的手勢。然後雙腳原地轉身以一樣的速度直走。

(二)因爲入堂禮儀儀式要整整齊齊,兩個人要一起步行到堂中,所以在這個轉交右方的學員必須加快步伐走到盡處拐直角,快速走到第三的位置。左邊的學員也必須在第三位置等待右邊的學員。

(三)堂内禮讓:
兩位學員面向著對方行平揖禮,表示禮讓和恭請對方,然後手扶著大袖做請的手勢。然後兩人雙腳原地轉身以一樣的速度向老師/祖先牌位直走。這樣兩人就會一起走到第四個位置。

(四)向老師/祖先牌位行禮:
兩位學員面向著老師祖先牌位行平揖禮,表示向老師請安。老師會正坐在那裏向兩位學員行平揖禮,學員是主動地比更早老師行禮,老師平身後,學員再平身,老師做再請的手勢,兩位學員再各自轉身到自己座位,全程轉彎都是拐直角的。如果是祖先牌位的話,就可以分別馬上轉身。

(五)禮讓請坐:
兩位學員等對方走到了自己坐位,然後再向對方行平揖禮,兩人才一起面對面正坐在座位上。這個位置是第一入堂的學員位置。

(六)這個位置是最後一個入堂的學員位置。老師會等到最後一對學員都坐下了才會開始講課。

行入堂禮時,第二對人不必等第一對人做完全套,大概分別有五步的距離即可。

在堂注意事項:

  1. 學員可以可以擅自離開,但站起來必須向老師/祖先牌位行平揖禮再離開,回來時也要向老師/祖先牌位行平揖禮再坐下。
  2. 不可喧嘩。
  3. 可以轉向老師的方向正坐聽課。



入堂做好了就是這樣子,學堂里男女分開坐看起來比較莊嚴。

出堂禮 - 華夏退出學堂/筵席的禮儀方式。



(一)禮讓起步
兩位學員一起站立,看對方準備好了就向對方行平揖禮,然後手扶著大袖做請的手勢。兩人一起走到老師/祖先牌位面前。

(二)向老師行禮
在老師/祖先牌位面前雙腳原地轉身,向老師/祖先牌位行平揖禮。老師是長輩,學員是主動地比老師更早行禮,老師平身後,學員再平身,老師做再請的手勢,兩位學員再各自轉身面向著與自己一對的學員行平揖禮,然後手扶著大袖做請的手勢,然後一起走下去。

(三)因爲出堂禮儀儀式要整整齊齊,兩個人要一起步行到堂后,所以在這個轉交右方的學員必須加快步伐走到盡處拐直角,快速走到第四的位置。左邊的學員也必須在第四位置等待右邊的學員。

(四)堂内禮讓:
兩位學員面向著對方行平揖禮,表示禮讓和恭請對方,然後手扶著大袖做請的手勢。然後兩人雙腳原地轉身以一樣的速度向門口直走。這樣兩人就會一起走到第五個位置。

(五)門前禮讓:
兩位學員面向著對方行平揖禮,表示禮讓和恭請對方先出去,然後手扶著大袖做請的手勢。然後雙腳原地轉身一起出去。

行入堂禮時,第二對人不必等第一對人做完全套,大概分別有五步的距離即可。


然後就吃飯咯,我們還沒有能力做漢式筵席,就坐圓座,但是也要規規矩矩的。

然後就集合在活動中心,我們也排好隊做入堂禮。

宋老師主講華夏簡史,華夏原生,態文明的特徵和框架,我的固定座位在最後一排。聽到的聲音其實是蠻朦的。

  

過後就是玩漢人傳統遊戲 -  蹴鞠。我們營員有大約有一百人,分成十組,形成五隊來做比賽。

 蹴鞠是足球的老祖宗,玩法差不多一樣,不可用手摸球,射進龍門一分。但沒有專人守護龍門。

過後就分派酒店鑰匙回房盥洗,然後就集合吃晚餐。

又再入堂禮,這位兄弟走很快的哦!追到我~~哈哈


接下來就是漢服的消亡史,江志發先生主講。


華人的民族服裝 - 漢服相信起源于三皇五帝時代,經過各朝各代,流行的款式有更改,但漢服沒有朝代之分,也有當代研發的新款式,傳統之所以當成傳統是因爲正統,有價值值得流傳下去,所以是沒有所謂的古老不古老的説法。就像人類從古時就喝白開水止渴,經過多少万年,現在大家還是喜歡喝白開水止渴一樣。

各朝各代的朝廷百官的漢服就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民間大禮服,常服,便服就大同小異。

我們自稱漢人也不代表我們像回到過去,華人全名華夏人,漢是華夏的小名,所以華人也可以稱漢人,華人的民族服裝在以前才被廣泛稱爲漢服,或華夏衣冠。

爲什麽很多人以爲朝代的改變會改變服裝?這是因爲中國最後的皇帝時代滿清下令要全中國漢人改變自己的文化,剃髮易服,華人男子本來的髮式就是一頭長髮然後成人禮后就不剪頭髮,這樣的更改是壓迫性的,因爲幾千年來沒有華人想剃髮的,現在的華人也不會想剃髮吧?易服是換上滿人服裝,不得穿自己民族服裝。這“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一下,不懂有多少人的人頭落地。

很多心中有一個疑問,少數民族怎能戰勝人口這麽多的華人?其實華人中有人自己出賣自己族群,自稱滿人,成了旗人 - 漢八旗,他們是漢人血統但忠心向滿清效力,漢奸這名詞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漢服消亡的悲劇就是形成了。

還有不懂大家家裏有沒有這個習慣,農曆正月不可理髮的風俗?說正月理髮會死舅舅,其實這風俗是來自于“思舊”,滿清時代的漢人每十天都要剃頭一次,只有正月完全不剃頭來紀念剃髮易服的族人,只是到現在這説法就越來越不完整了。

其實我們華人是有真正屬於自己民族服裝的,而不是穿滿族的服裝,我們華人是有文化的,文化不是現在,而是看正統與否,我們華人正統文化的民族服裝是高貴,我們的行動是謹慎優雅的,我們是有屬於自己行禮方式的等等。

怎麽現在我們文化不見了?傳承幾千年的文化怎麽不傳了?歷代祖先都沒有對不起我們,他們都有好好傳承我們的文化,我們對於傳承文化方面做到什麽?問看自己,雖然本來是不知道,那知道了我們又為自己的民族做到什麽?其實是我們對不起我們的祖先!



過後就是分發漢服的時候,我們一人一人被叫到名字去就上前向老師行禮拿漢服。



這位學員很激動吧,大概是太感動了。


你懂如何穿自家的民族服裝?

接下來課程是華夏正音,由大呂琴院的老師們教大家如何欣賞古琴音樂。


成傑老師說古琴歷史。一般上,大家都誤解古箏和古琴是一樣的東西。


嚴居傑老師為大家彈古琴。



黃德欣老師,世界級古琴家龔一老師徒弟之一,很榮幸可以聽到他的琴聲。


過後,大家穿著漢服做出堂禮。大家穿上漢服行平揖禮特別莊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