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6, 2012

壬辰九月二十。MMU CyberJaya交流會

《壬辰年。庚戌月。戊辰日》
3-11-2012 Saturday

小狗開眼,也可以自己走路了。歡迎收養。^_^

晚上馬來西亞漢服運動和多媒體大學MMU CyberJaya的華文學會交流華夏復興的資訊。


為什麼我們的民族服裝會消失?


我們失去的僅僅是一套服裝系統嗎?


感謝大家的參與和同袍們的付出。

連接分享

有華夏基因的原故,哈哈!!


注意!!0.38秒~~~高潮点来了~~~
片長: ‎3:41


比赛规则:
1)必须报名才可以参加比赛。
2)一定要Like专业,再Like照片才算合格
3)比赛从今天至15号,得奖者需给于全面的合作。
4)凡参加比赛者,皆可获得15%的一次性回扣。

5)备有1份首奖&5份安慰奖。 【奖品鞋子任选一】
首 奖 :会员者可全免费任选一双,非会员80%折扣;如有一双200的鞋子,你只要花RM40块就可以买到了【Like要过100,20个朋友帮你分享】
安慰奖5名:会员者可以任选一样50%折扣,非会员 40%折扣;如一双200的鞋子,会员只要100块就可以,非会员RM120 【LIKE要过30,10个朋友帮你分享】

*之前在CkingShop买过鞋子的朋友都是我们的会员

编号:08
名字:@[100001858301071:2048:Mei Foong Ÿ]
FB LINK :https://www.facebook.com/meifoong.y?fref=ts



學會了走路,並不代表以後不會摔交,吃得健康,並不代表人不會生病,但人生往往都包住一個想法,我要十全十的做得很好,保證不會生病。。。靜下來問問自己,哪個人不會生病,而大部分人都是病死爲主,既然如此,接下來我們要做的究竟是什麽呢?




教育界值得深思的一部分:囯語,只是漢語中的一個方言,被規定為中國官方語言,但不能代表作爲漢語(背後代表華夏文化的一切)的主要語言,否則留下“囯語”就等同毀滅了整個華夏文化,可惜當今華小所出現的問題,就是大量的下一代開始只能掌握方言1种或甚至不懂的方言,這就是一個毀滅性的做法。生活中或許父母要承擔方言的傳承,在學校也不應該阻止孩子們講方言,講方言並不會將華夏文化和所謂的語言掌握能力差,我這麽多的臺灣同學,日常生活中還是以閩南話溝通但不見得華語不好,恰恰相反馬來西亞的華語真的不咋樣,這是學府教育制度的問題造成,同時禁止方言流通性更加害了毀滅華夏文化的根基,雙料自殺也!

所幸,馬來西亞電臺和電影都還能聽到廣東話和福建台,方言的保留等同保留了華夏文化的根基。




沉思:
看到Ngiam Chee Jieh的"教育界值得深思的一部分"後,身為馬來西亞華人的我們其實也應該深思持有什樣生活態度。大部份的馬來西亞華人,都只知道咬著中國的尾巴跟著後面跑,不像港澳臺能擁有堅持的立場,選擇天朝的對與錯。就以語言來說,中國提倡說"北京話",但並不禁止方言,所以在中國某些地方卻是以地方方言教學為主,所以當地的學生普通話也不一定要很好,但與外地人溝通還是能明白的。語言最原始的目的就只是爲了要溝通,要優美,是作家文人文化的深入了。
但爲什麽到了馬來西亞學校就禁止學生說方言呢,如被抓到還要處分呢~馬來西亞大部份的方言,都曾經是某朝的官方語言,也都是漢語,非"北京話"所獨有。我們身為華人就該說漢語,當我們在說所謂
現在的"方言"的時候,可說是為當地,乃是籍貫,甚至是族氏的代表,應勇與接收,以興旺民族,不應排斥。
再來說一個文字。古人嘔心瀝血創字,以為記事,傳意於後人。一筆一劃可都是深思達意。天朝卻創出了個簡體字,如愛(爱)中已不用"心"愛;親(亲)無見面何來親等,所以現在有大部份人又稱簡體為“殘體字”。天朝周邊為何都堅持用繁體字,從現在各處保留的文化程度來看,不難看出誰更像漢士傳人。
會有人說繁體字寫得煩筆劃多,簡體字寫來快。這問題我們祖先也考慮過,所以在文字史上有了草書的出現,有興趣的人可在網上搜看,他的寫法比簡體寫來又快又簡單。祖先們寧創草書,不簡殘字,可知其意也。有興趣的人,可再研究草書與日文的關係,他們的相識度也挺大的。所以身為馬來西亞的華人們,我們不應該一味追捧中國風,應選擇對與錯,繼承與傳承。其實現在天朝官方對文化的繼承發展做法想到都讓人發寒,因為他們都已經把文化經過打包再商業化式的傳承,不知其後有多嚴重的變質...
值得讚揚的是最近歷盡苦辛,推舉漢服的團體,對文化的醒覺與傳承辦的相當好。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性,乃至中國民間誤認中國官方所認定的華人民族服裝"旗袍"也有所頓覺,可喜可賀~希望各位能繼續加油。
最後今天中午時我和老婆在外頭咖啡館吃飯,他突然對我說了:巫裔都好懂得享受生活哦。我看了一下周圍,確實只有我們一對華人,其他都是巫裔。頓時我想起我們的祖先也曾幾何時,無憂無慮的吟詩飲酒,泡茶品香,彈琴作畫享受著生活,就算當時人再窮志不窮。而今身為華人勞碌的我們,除了為何勞,又曾何時慰勞過疲心勞身呢~曾今瀟灑的漢士文化,卻不是今天的漢式文化~就如同一位已故古琴家老前輩說過:最重視音樂文化的當是中國人,卻不是今天的中國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