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4, 2013

我在第六屆華夏文化生活營的心情點滴(一)

前奏(古琴樂~~)
字幕,本心情記載純屬個人立場看法和感受
(這個是私人的部落個,說這些好像有點多於。。。)

今天是籌備了幾個月的大活動的考驗,我們花了不懂多少個夜晚,犧牲多少和家人共度天倫之樂的時間,去開會的交通費,等等,這是正式衡量我們的籌備到底到不到位。

我們在去年預定生活營地點的時候,那地點並不是這麽小的,前兩個月突然通知當局要裝修,要我們換日期,那時候已經報名的參與者已經過百,名譽,信用,名聲,老師機票,課程效果。。。要取捨了,我們唯有用這個比較小的空間來辦生活營。

更多的參與者,更多的節目,更小的空間,這會不會更好的安排,還是挑戰,還是考驗啊。


工委們很早就起床,在工作室吃有貼心地福利祖準備的早餐,可悲的我,一吃下肚子馬上不舒服,餓了吃不下的感覺,我從來沒有嘗試過這般的胃痛,不會是壓力吧。



大家合力把將送給參與者的袋子帶去報到処那裏,這一屆的營員是最幸福的。


才剛剛早上八點,參與者就湧過來了,太多人了。
今年也有很多營員提早一天入營,原因他們是來自遠方,有乘搭飛機的,也有怕一早睡醒開車很危險,或者要早一天上云頂玩的也有。

這次我們大約有一百二十個營員,分成了十二組,用花名,每一組都有一個工委當輔導員領導營員們,帶大家一起參與各種活動,營員們陸續抵達,輔導員們是營員們對生活營的第一印象,這工作十分不簡單,背負很大,各位真的辛苦了。

各位同袍都有自己的特色,説不準誰比較好的,比較不好的。

營員初初進來時候,都很模糊,不知道自己進入什麽樣的組別,和什麽人在一起。我想這個就是每個生活營初體驗吧 。














輔導員們和營員們交流,彼此認識,其目的是讓大家進入狀況參與活動。
九點左右,兩位司儀開始工作了,生活營地一個活動- 破冰遊戲,《找朋友遊戲》
司儀給大家一張紙,紙上有一些特徵,大家就依據那個特徵找朋友,讓他簽個名。
這個遊戲不是每屆生活營都是這個樣子,但我本身覺得這個形式不錯的。


司儀就讓抽幾位營員出來分享自己認識的新朋友。


這個環節很好,不僅自己認識新朋友,營員們發表時候也讓大家認識了大家。


其實他們是想和大家分享大家平時買不到的東西,比如古琴音樂,漢服,簪子,傳統鞋子等等。



大約十一點,是第一項課程,入堂禮,有李興山同袍主講。


從最簡單的禮儀開始,拱手,平揖,高揖,行走,正坐。
過後我們就學習入堂禮,入堂禮是依照祖先的文獻所表達的華夏氣象所重搆復興的入堂禮儀,如果你問我華夏祖先們是不是這樣行入堂禮的話,我會回答我真的不知道。當時我們祖先的年代是沒有錄影錄像的器材,加上華人的禮儀斷層,爲了華夏重生,唯有這樣辦了,這是有待改良的,但這項研究並不是隨便說說即可的。


大家親自體驗學習入堂禮,入堂禮的概念,有秩序地入堂,主賓有別,入堂時,賓主動向主行禮,主答謝,這可不是臣服的意思,而是以禮相待。如果有些敏感的人會覺得爲什麽只和男人行禮,覺得我們大男人主義,其實嘛,這個情況主就是主講人,賓就是營員學生們。主講人是男的就向男子行禮,真正含義是向主講人行禮,如果主講人是女的話,就向女生行禮,如果是有一天我們華人婚禮的入場是以入堂禮,那就是想新郎新娘的父母行禮了。



我則在後面作補充,因爲入堂禮是一對一對的,有時候我會當候補。
是不是我看起來比較冷漠,這位姑娘看起來很緊張下。

大家反復學習了幾次,慢慢地了解了,我本身覺得這個入堂禮是一個很好的禮樂教化的禮儀,它是包含華夏智慧的結晶品,第一是歷史,第二是陰陽,第三是中庸,等等。這些故事很長,有機會我慢慢為大家說說。



接下來是工委介紹,解説營規,有些人可能覺得我是走軟弱路綫的,呵呵,一個歲數青年到老年人的文化營嘛,以爲是軍營咩, 我還蠻喜歡軍式的訓練的,希望以後有機會用上。其實嘛,生活營是一部分,更是開始,我一切言行都是爲了大體的民族發展而考量的,這真的蠻累人的事情。



過後午餐,在清水岩廟的素食舘。有些人可能會誤會馬來西亞漢服運動的活動是推廣要大家吃素的,或者穿漢服一定吃素?哈哈,其實就是場地的緣故嘛。自己愛吃素吃葷,總之怎麽都沒有問題,到人家的地方就入鄉隨俗咯,這是一種基本的尊敬吧。



本屆我們採用每一個課程都有一個課程負責人,來掌管該課程的流程和協調主講人在講課時候的需要,這是一個新模式。



以示尊敬,在華人的傳統禮儀我們在正式時候是採用正坐的形式,更隆重一點我們就興起來,如圖。正坐不是跪地屈服的意義,因爲老師和學生都是一樣採用正坐的。



這一堂課 - 華夏簡史,江毅楓同袍負責介紹課程和主講人。
老師還說人生還是第一次用這個方式被介紹出來,感覺太隆重了,呵呵


宋豫人老師向大家解説研究歷史的概念,看待歷史的角度,再為大家解説以華夏民族的角度讓大家了解我們的民族歷史,老師給大家明白的是一個概念,並不是執著于年數和名詞。

從我的觀察,大部分營員們反映都聼了明白,也許這次的突發事件換去更小的地方是更好的安排?

接下來是介紹蹴鞠,主講人是羅子傑同袍,由我來介紹課程和主講人,我們是黑白深衣幫。呵呵


羅子傑是第六屆華夏文化生活營籌委會的主席,我們這類型的生活營籌辦工作很重,他也是忙得不可開交,蹴鞠解説的slide還是前一天半夜才修改好的,真是辛苦他了。


蹴鞠是華人傳統游戲之一,華夏文明注重禮樂教化。蹴鞠不光是踢球,而是一項莊重的禮儀活動,正式的蹴鞠比賽前參賽者必須沐浴更衣,穿上傳統服裝,以傳統禮儀祭祖,球正解釋遊戲規則,參與者互相行禮,開始,比賽,結束,參與者互相行禮,。。。祭祖,禮成。

華夏傳統蹴鞠和現代踢球的理念有一點不同,蹴鞠作為禮儀活動是爲了推廣華夏的價值觀,貴禮而不貴輸贏結果。

現今隨著華夏衣冠的復興,漢服運動也復興了可以充實我們民族心靈的禮儀活動---蹴鞠。


解説幾分鈡后,我們安排營員們,一對一對下去體驗蹴鞠的場地。我們有十二組,分成六組,一組人派出五個人,兩組十個人一起體驗蹴鞠。


以禮相待。





分數雖然不重要,但大家都很投入。


正如大家正在玩得很開心的時候,工委們正在默默地努力給大家最好的學習環境。


過後分房間鑰匙,大家各自回房間盥洗,過後共享晚餐。
大家在外面排成六排,一排二十人,大家以進行入堂禮向講師敬禮。


下一堂課,漢服消亡史,由江毅楓主講。


一個比較嚴肅的環節,從這個課程大家了解華人民族服裝的歷史。
漢服傳承多少年,歷經了多少年,怎樣消失,華夏優秀的祖先當年如何保衛我們的衣冠。。。

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漢服?
知道漢服的故事的人和不知道漢服的故事的人,對漢服的情感是不同的,
漢服在個人内心的定位也大有不同。

我們生活營的基本模式是讓營員們了解禮儀后,了解什麽是漢服和爲什麽要穿漢服后才讓大家拿到自己的漢服。

這一個時候,大家是感觸萬分的。

接下來,是分派漢服時刻。




接下來,大家手上都拿到自己的漢服了,心情是興奮的,
但我們還是要讓大家明白怎麽穿再先,才讓大家穿上。



義領,美觀的功能,其實不帶也可以的。


這次的生活營的營服款式是男裝是大禮服。

華夏大禮服是根據華夏衣冠的上衣下裳制,也可稱爲“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是男裝大禮服,可以用在禮儀場合,民族節日,較隆重場合等。
根據記載上,女生是沒有像上衣下裳的禮服的,比較相近的禮服款式是襦裙。(襦= 衣)
男裝和女裝大略相同,只是上衣下裳是有敝膝的,襦裙沒有。


生活營贈送參與者一套禮服,是爲了讓大家找回華夏民族的身份,了解並體驗華夏民族的禮儀生活,種種的流程和課程是爲了讓大家了解其中的優秀的華夏民族精神,找回自己在民族社會的定位。

我們選擇復興禮服,並不是說那套禮服是萬能的,不是說禮服可以用在全部場合(世上根本都沒有一套萬能的衣服),禮服只可以説是漢服運動多數的復興活動都用得着,因爲禮服象徵一個民族的輝煌嘛。

我們重新定義漢服為華人民族的民族服裝,也不是爲了批判穿/認旗袍馬褂為民族服裝的華人,大家會這樣是因爲歷史的演變,然而漢服運動才會的存在嘛,讓華人更了解自己民族文化,不是去批判人,推廣復興需要智慧。


有點羅索了,工委們協助大家披上漢服。


進行中。。。


大家都穿好了,其實大家一開始是不知道漢服的款式和顔色的,
想必大家都有一種特別驚喜地感覺。

接著,是劉荷花老師(漢流蓮)主講的認識漢服,由吳嘉陽同袍介紹自己母親和課程。


漢流蓮老師解説了很多漢服的由來和其出土文物,和我們如何看待和復興它。


第一天的最後一刻環節,我們唱一首復興歌曲《重回漢唐》,
由一位唱歌會走音的人來帶領。呵呵


生活營的最後一個課程結束后,我們以退堂禮結束今天的課程。


營員們和漢流蓮老師行禮以示答謝,退堂。

晚上我們工委還要開會,檢討並討論隔天的流程,之後還要收拾禮具等,第一天我就累垮了。

華夏文化生活營網絡相簿

更多馬來西亞漢服運動詳情請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hanfumalaysia

待續

1 comment:

  1. 非常详尽,在下学习了。
    希望有朝一日在下也能出席此等华夏复兴的生活营。。

    难过地说,华人都没有根了。。

    ReplyDelete